工商時報【台股資深分析師林成蔭】盤勢分析: 去年以來,困擾金融市場的美中貿易爭端已見和緩,雖然仍有雜音傳出,例如中方指出兩國同意分階段取消過去1年多來,逐步向對方加徵的關稅,可是美國總統川普和部分官員表示並不贊成,但目前觀察,雙方官員持續推動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簽署「第一階段貿易協議」的行動,並沒有改變的跡象。「資金滾燙,景氣微溫」的環境仍持續,全球央行的降息或QE(貨幣寬鬆)政策祭出後,熱錢流出,根據資金監測機構EPFR統計,11月6日為止一周內,全球股票基金資金流入額達到75億美元,是去年1月最後一周以來高點,執牛耳的美股各大指數紛紛創下歷史新高,啟動各國金融市場牛市。截至8日為止,美股五百大企業已有近9成第三季財報,其中約四分之三的每股純益優於市場預期,但較去年同期相比下是縮水,如果全部企業公布完畢後,結果仍是年減,這將是連續三季EPS呈現衰退,呈現出不一樣的風貌,基本面沒跟上,未來股市要繼續揚升,需要實質的成長動能。台灣也有類似現象。今年的年中新台幣兌美元貶值,8月6日見到31.72的價位,後轉貶為升,11月8日出現30.32,是2018年7月首見,資金匯入積極,外資在台股也進入9、10、11月連三個月買超的加碼行動,推升台灣加權指數創下29年新高;然而,台灣10月出口289.9億美元,比去年同月衰退1.5%,全年出口將難免負成長。漲多乖離過大,修正難免,周一整個亞洲股市疲弱,短線上的回調已然展開,8月底多頭發動以來,始終未有效跌破的月線約在11,360點,將是下檔初步支撐,如外資未大量出脫,上升中的季線接近11,000點整數關卡,是第二道防線。操作建議:近期本欄一再強調「多頭但避險」的投資策略,即是防範突如其來的中段整理,此時回檔應是預期之中,由於中長線仍是多頭趨勢,應注意減碼避險工具,反手加碼的時機。電子股本波的輪動從大立光、台積電、再到鴻海集團,題材從5G、蘋概、雲端運算到人工智慧等,主導了大部分的多方攻勢,隨著旺季進入高原期,整理讓籌碼沉澱也是好事。特別提醒的是,近期美股中的價值因子ETF表現超越動力因子ETF,可能帶起低本益比、股價淨值比的族群的風潮,具備條件的非電子股輪動契機來臨。根據中研院研究,臺灣為人詬病的「實質薪資」的成長落後「實質 GDP」,原因是仰賴「資通訊產業」出口,其生產品價格越來越低,民生物品卻越來越高,但是,同樣發展「資通訊產業」的南韓,推動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業,減少了這個現象,相信政府和企業未來將投注更多資源到醫療、影視與觀光等區塊,值得長線追蹤。


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
. . . . 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hebo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